生鲜电商的有哪些困局,如何突围
高成本与低附加值:生鲜本质上属于农产品,毛利率一般只有20%~30%,个别进口水果、肉类等附加值高一点,一般也不超过50%。典型的某水果B2C成本结构如下:仓储费用5%,分拣包装费用8%,物流配送费用20%,管理及人力费用12%,市场推广引流费用25%。各项费用加起来占比70%。显然,毛利率无法抵消各项费用,账面总是做不平,导致大多数生鲜电商企业都是亏损的。
生鲜电商的困局:不断融资与两线烧钱,如何突围?
生鲜电商的困局:不断融资与两线烧钱,如何突围?
生鲜电商的困局:不断融资与两线烧钱,如何突围?
生鲜电商的困局:不断融资与两线烧钱,如何突围?
不断融资与两线烧钱:放卫星式的创业思维GBF(GET BIG FAST)模式用于生鲜电商,是市场和竞争激烈的商业模式。与标准品电商都是一线烧钱,而生鲜电商是两线烧钱,即线上烧钱——打市场、树品牌、拉用户;线下烧钱——控基地、做分拣、建冷链。冷链物流比起普货物流成本高40%~60%,一个标准化冷库建设成本需要1500~2000元/平米,相当于普通仓库的4~5倍。再加上分拣、包装和加工环节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成本,所以生鲜供应链总成本居高不下。一般来说,生鲜线下的供应链投入相当于线上投入的2倍以上,所以在相同体量下,生鲜电商比起其他电商烧钱多2倍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迫使生鲜电商不断融资,不断做规模,希望达到规模效应而降低边际成本。
消费的高标准与产品的非标准:生鲜电商对于大众来说,有很高的期待,希望生鲜电商能改变食品安全问题,带来新鲜健康生活。消费者的标准非常高,包括新鲜、美味、绿色、有机、无污染、原产地直供、极速送达……然而,生鲜属于非标品、易腐品,导致以上高标准很难达到。比如,同一个品种的苹果,分别种植在山西和山东,不同产地的土壤、水肥、气候、光照、湿度都不一样,导致其酸甜口感、营养成分、形态颜色、尺寸大小等都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棵树上的苹果,月初和月末采摘的也不会完全相同。至于土壤是否污染,农是否超标,面对上游高度分散的众多基地,生鲜电商无法一一去甄别与筛选。因此,在现阶段,生鲜电商无法从源头上解决产品是否绿色无污染问题,消费者的期待和需求并不能真正满足。总之,生鲜电商的投诉率显著高于其他电商,很难做到“所见即所得”,让图文描述与实物完全相符;即便描述相符,物流途中的损耗,也容易让实物面目全非。
供应链集约化与产业分散化:生鲜的品质受制于供应链,供应链受制于冷链储运体系的普及。冷链体系建设投入大,需要集约化、化、规模化,才能摊低高昂的成本。在生鲜领域来说,生产者、流通商到零售商的企业规模小,分散度高,以至于无法形成合力去完成冷链基础建设。生鲜电商带着使命和光环降生,接受了大量资本的注入,也背负了众多消费者的期望,因此必须推动行业集约化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完成基础冷链体系建设。这就让生鲜电商从诞生之日就背负沉重的枷锁,步履维艰。
高大上的外行与草根化的内行:生鲜行业传统的从业者,动辄有着20年的经验,才能摸透生鲜的脾性,将供应链效率提到、损耗降到。但是他们都是草根分散化经营者,无法承担产业变革的使命。这时候,生鲜电商团队杀来了,他们大多是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带着情怀和资本,涌入生鲜电商行业,但是毫无生鲜行业经验。于是,他们犯了很多业内人看来非常可笑的错误,交了大量的学费,才慢慢变成生鲜的内行。
专访拼多多黄峥:电商红海如何突围 “社交+电商”的谋与术
专访拼多多黄峥:电商红海如何突围 “社交+电商”的谋与术
当他们找到自己的消费群,并在异化上能够找到自己的溢价空间时,就是这些生产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骑着单车逛街、APP订餐、共享洗衣……如今在上海各种新生活方式层出不穷,插上互联网翅膀,处处新商机。携程、大众点评、饿了么、喜马拉雅FM……上海近年涌现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已经形成了围绕民众日常生活服务的互联网新生态环境,上海这座城市从未这样让人感到新奇和舒适!
6月2日,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网共同指导,网上海频道和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上海十大互联网创业家及新锐评选”颁奖仪式在日报社网演播厅隆重举行。
“面孔好新!”没错,上海互联网领域创业真的来了很多新人!多位上海互联网创业大咖走进了日报网演播大厅,倾情讲述。本网将陆续推出对话实录,解密上海互联网创业圈的那些事。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成了零售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显示,2016年网络经济营收规模达到了14707亿元,同比增长28.5%。而在整体营收中,移动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7907.4亿元;电商营收规模8946.2亿元,占比超过60%。同时,另一个数据也值得关注,2016年移动网民达到7.0亿人,在网民中占比达95.1%。
众做周知,国内电商市场已趋于“红海”状态,如何突围?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走进日报网演播室,针对白热化的电商市场,带来了一线实战的突围战术与谋略。
昔日“物以类聚” 今日“人以群分”
“过去的电商主要是以搜索为导向的模式,我认为这是‘物以类聚’的模式。”黄峥认为,新的模式则应该是“人以群分”,关注的不光是购物的效率,还要注重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是否能够得到快乐。
黄峥以随处可见的购物广场为例:“消费者去这些地方购物时,可能就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是一边玩一边购物的。在我看来,拼多多在这个方向上,在社交电商的领域上,还算是一片蓝海。”没错,即使在“红海”之中,依然还有“蓝海”的存在,那就是社交电商。
据黄峥介绍,拼多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让用户通过发起和朋友、家人、邻居等的拼单,以更低的价格购买优质商品。商品涉及海淘、数码电器、食品饮料、水果生鲜等全品类。通过沟通分享形成的社交理念,就构成了拼多多独特的新社交电商思维。 黄峥坦言,拼多多发展至今,并非没遇到过模仿相同模式的竞争者。但正是由于这些对手的存在,才促使了拼多多自身更快的发挥。“从迭代的角度来讲,我们主要在两个方向上持续发力:,在前端的用户的互动上,让用户的互动更多样化;第二,把前端的需求和后端的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使得更多的制作工厂能够拥有自己的品牌。”
打通渠道建立场景 树立品牌
提起品牌,就不得不说到如今正在崛起的“制造”。在黄峥眼里,需要得到发展机会的不仅仅是大品牌,更包括可以做出优质产品的工厂。
事实上,有大量的工厂,缺的只是自有品牌。过去,这些加工企业无法直接触及消费者,因此只能给大型超市做代工,赚取少部分的利益。而在拼多多,这样的加工企业不机会让消费者直接接触到自己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自己的品牌。
“当他们找到自己的消费群,并在异化上能够找到自己的溢价空间时,就是这些生产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拼多多‘人以群分’的模式,是能够给的制造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的。”黄峥说。
树立一个自己的品牌,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一个企业该树立自己的品牌,所要具备的要素是什么?
对此黄峥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我觉得这里有两个核心,是较强的制造能力和品控能力。另外,就是要有适合它的渠道。为什么这些有制造能力的工厂品牌进入沃尔玛、等超市后就只能贴别人的品牌呢?是因为渠道在别人手里,渠道本身起到了一定的隔离消费者和制造者之间的作用。而拼多多的存在,是试图用另外一个维度,另外一种消费场景,来改变既有的渠道格局,让工厂能够用自己的方式,直接触达到它的消费者,并且去寻找它能够为这群消费者做的异化。”
跟上上海化脚步 社交电商扬帆出海触手可及
和众多电商平台一样,拼多多把自己的总部也设立在了上海。 说起选择上海的原因,黄峥表示,自己主要考虑到了上海的时尚、开放和包容。“上海是走在消费的前沿的,可以说,国内的消费形式、理念,都在上海汇聚。”
但黄峥也指出,上海同时也是国企比重和外企比重特别高的城市,中小创业企业的活跃度相对较弱。
他认为,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国企和外企比重大使得很多上海人对创业公司并不感冒,他们更喜欢稳定、体面的工作。但同时,上海的化又使得很多高精尖人才得以在这里汇聚。因此,如何利用好上海化的脚步来发展自身,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黄峥看来,未来社交电商很可能会迎来一个较大的发展机会,而一旦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取得成功,那么这个模式走向全国,乃至走出国门也就不再变得遥不可及。 ;
电商创业:淘宝女装创业无优势,如何突围?
女装分跑量和跑款两种,你选的这种是很明显的跑量模式,特点是款式多,质量,价格低。所谓的档口货,低档地摊货。这类货目前在淘宝上根本就无法生存了,淘宝现在也在严打这类款式。建议你还是去收出口尾货,贴自己的牌子,在淘宝上卖,转型为跑款模式。利用达人直播即可,费用不高,效果奇好!一般一个月2到4次,足够把你店铺的销量给撑起来!一定一定要做质量好的女装,这意味着你将有回头客!有回头客的店铺才有生命力。款式只要不是很夸张,基本上都能卖得动。切记不要做档口货,这种货是跑不动的。另外选达人也是有很多技巧的,达人没选好效果就出不来!还需要一些其他辅助方式,来吸引,增加你的粉丝量。譬如运营好微淘宝,学会粉丝裂变,店铺起来是很快的!
传统产品如何在电商市场突围?
我觉得一个传统产品想在电商市场突围,有以下几点:
点:老板的思维转化
第二点:产品的规划和布局
第三点:选对合适的电商渠道
第四点:坚持电商之路
下面,将重点说说这三点,给题主作一个参考:
首先,老板思维的转变
近和好几个传统行业的小伙伴聊天,对于传统行业的转型,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传统老板对于产品是否要转电商,或者应该电商,线下怎么样平衡的决策上。做传统行业的老板好多都是销售出身,过去的时间里, 产品的销售量主要在线下,传统老板对线下渠道都特别有一手,他们的销售思维都在线下,但是他们又看中电商的趋势,看到其它竞品在走电商化赚到钱时,又想自己搞。但又老下不定决心。所以,传统产品在电商市场突围的前提是,传统老板需要有电商的思维, 要有做电商的决心。主要公司内统一电商的方向,才可以继续谈,怎么样去突围的可能性。
其次,产品的规划和布局电商和线下市场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决定作电商之前,需要对产品、价格、销售策略做一个完整的规划。。例如,电商怎么样选品,产品是否有分线下,线上的主打爆款等等。是否线上,线下统一售价,怎么样保证电商的价格优势?怎么样平衡线下商的利益等等?唯有将线上线下的所有细节,利益点,都规划清楚,才会走得走久。
再次,选对合适的电商渠道每一个产品都有自己产品属性,面对的用户人群也不一样。所以传统的产品需要在电商突围,选对战场就很有必要,而且也关系到是否成功。例如,3C、家电产品可以选京东、天猫。服饰产品可以选天猫,唯品会。如果一个很高端的产品,选择了拼多多渠道,结果怎么样?不用想,我们也知道结果。
后,坚持电商之路
遇到过好多老板,看到竞品做电商大赚,自己也想做,但又怕这怕那,组建团队吧,又怕管理不好,又怕费用支出大。好不容易下决心将团队建起来了,也将产品都铺上了电商渠道,才一个月呢,就急轰轰的要销售量,每天在团队面前给予压力:怎么还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好多时候,老板定的目标都是遥不可及的)。电商运营和线下销售是一样的,都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如果老板很着急,那整个团队也会很焦虑,会陷于急功求成,后得不偿失。所以电商的突围,不是一时一刻的,需要坚持,需要时间来见证。
答主:林小晴,一个热爱营销的运营姑娘,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营销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