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怎么看待西安事变?

60多年来,张学良很少谈及西安事变,还在时曾接受日本NHK的采访时强调,对发动西安事变不后悔。他说,“那时我不想和作战”,“为什么人之间要流血呢?”他说,“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不管对方是谁,我愿意抛弃自己的权力和生命,进行,这就是我的本性”。他还说,“我是反对内战的,我对牺牲自己毫不顾虑。”

谈西安事变(谈西安事变的意义)谈西安事变(谈西安事变的意义)


谈西安事变(谈西安事变的意义)


谈西安事变(谈西安事变的意义)


在旅居美国期间,他常常表示希望看到完成统一大业。

西安事变的原因经过和意义是什么

西安事变的两位主人公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上,我们学习到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地简略,也只是寥寥带过,重点是在其所产生的历史意义上。张杨两位事变的主要人物的结局较终虽然都不是很好,但是西安事变所带来的意义却是非凡的。关于这场事变的主要过程和细节,以及产生的后续影响,下文我给大家详解!

西安事变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起因: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感召和的争取下,张学良、杨虎城与停战。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张、杨苦劝联共抗日未果。

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了,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即为“西安事变”。

结果:等到西安谈判,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历史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评价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对促成以国共两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主义的阴谋,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作用。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军也因此名垂青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政见之争有如仇雠最初出处

“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是张学良在逝世后给蒋的挽联,是张学良的原创。意思是在生活上情同骨肉般的亲切,但是在意见上像仇人般相反。

1975年,在病逝,蒋夫人把消息告诉了幽禁中张学良,少帅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一副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张学良用这短短16个字,把他与的关系概括得淋漓尽致。

扩展资料

晚年与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下午两点,老刘通知我,五点在大溪召见。三点一刻,派其座车来接,我同刘同乘,约四点三刻抵大溪。先在一上校家中候等,约十来分钟,已到,同老刘来会,同至行辕。

我将到客厅,老先生亲自出来,相见之下,不觉得泪从眼出。敬礼之后,老先生让我进入小书斋。我说:你老了!也说:你头秃了。老先生的眼圈也湿润了。相对小为沉默,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我恭问:身体安好,精神饮食如何?答曰:都好。

问我:眼病好些否?余详答眼病近情。又问我:近来读些什么书?我答:两三月来因眼疾,未能看书。自从到高雄以后,我专看《论语》,我很喜欢梁任公的东西,近来看了些梁氏著述。说:好!好!

看《论语》是好的,梁氏文学很好,希望你好好读些书……我问,我应该看些什么书?说,《大学》和《阳明传习录》很好。说,西安事变,对于损失太大了!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

黄绍竑曾回忆,蒋自西安返回南京后,“自我反省”称:此次事变是他的威德不能感化人,家庭出身不好的人是最难感化的。蒋建议张读《大学》和《阳明传习录》,实际上即怀有此种以养德之学术,

感化“家庭出身不好”(土匪)的张学良的心思。张实际上很明白,晚年口述回忆中,曾明言:“蒋先生讨厌我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