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周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
1、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谰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名家名篇,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3、同学们将随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感受不同节日的无穷乐趣,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的思想感情。
4、《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
5、详写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6、详写部分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对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7、对社戏的怀念起着点旨作用。
8、“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9、“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0、(本文可精读,两教时)1、本文题目是“社戏”,但为何还要写到“乐土”中的其它三“乐”?2、简述去赵庄看戏的过程。
11、3、请你通过想象将去看戏和归途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用画笔画出来,体会一下“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12、(可在课后完成)4、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少年朋友和哪位成年人?为什么?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小组交流)5、其实,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去看戏,也不尽兴,但“我”却说“直到现97年属牛的女士本命年是多少岁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论,你是如何理解的?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小组讨论)6、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说给大家听听(或课后写出来)。
13、7、你希望你的家乡有怎样的“民风”?事实上怎样?《端午日》:散文描写了端午赛龙舟的热烈场面,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意在体现传统节日的价值。
14、让学生在了解淳朴民风的同时,丰富生活体验,感受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后来不到一年,我辞职了!因为这种状态是带不出来人的。
15、但是当时的我,真的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都是安排问题,学生问题,自己本命年不顺的问题。
16、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17、(本文可以略读,一教时)2、作者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文中重点写的是哪种?(或为何不以“赛龙舟”为题?)3、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小组讨论)4、如果你是文中插图中的一个人物,你最愿意当哪一处的哪一种或哪一个人物?如何当好这个角色?(可涵盖文中描写的各种细节,学生明确“同舟共济”精神的重要)(小组交流)《我的本命年》:散文回忆了作者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
18、从腊月预热,后一天比一天增温、火热、发烧直到年三十的除夕之夜,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19、(本文可精读,两教时)1、你知道“年”的传说吗?2、作者小时候过年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有何寓意?4、现在过年都有哪些习俗?与文中比较,消失或保留或发扬光大了哪些习俗?由此,你明白了什么?(结合课后“探究、练习”)(小组讨论)5、你最向往以何种方式过春节?6、收集其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是如何度过一年中其它隆重的节日的(如圣诞节、感恩节、泼水节、庙会等等),并了解共寓意。
20、7、在课后开展辩论,主题围绕习俗与时尚的'不同意义。
21、《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尽管作者朝代不同,诗词体裁不同,但反映的都是一个共同主题:中秋咏月抒怀。
22、中秋是我国传统三大节日很重要的一个节日。
23、每当月圆之时,人们渴望统一,家人团聚。
24、(可精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两教时)《我的思念是圆的》作者借中秋之月抒发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不是一般的低呤浅唱,表面的是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幸福的期待。
25、诵读欣赏:可让学生利用注释及说明自己读背领会。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