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汤圆的来历?

冬至吃汤圆初源于明清时期,据史料上记载:在冬至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而“粉糯米为丸”就是“汤圆”的雏形。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坐一起吃汤圆,古时候叫做“添岁”。所以吃汤圆一直流传下来,也逐渐成为冬至的传统习俗。

冬至吃汤圆的来历(冬至吃汤圆的来历故事简短)冬至吃汤圆的来历(冬至吃汤圆的来历故事简短)


冬至吃汤圆的来历(冬至吃汤圆的来历故事简短)


冬至吃汤圆的来历(冬至吃汤圆的来历故事简短)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冬至吃汤圆大一岁。汤圆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甜丸”,在很久以前南方人会将甜丸粘在家里的门顶和屋梁上面,一方面是预示来年五谷丰登,阖家团圆;二是感谢老鼠给农民送来了五谷的种子。

冬至吃汤圆是什么原因

冬至吃汤圆是为了象征团圆美满。

远古帝尧的时候,曾命羲氏、和氏兄弟,推算日月星辰,而定岁时节气。到了周朝已有冬节,君王要在冬至日举行祭天的。至汉以后,每年冬至,都有举行祭天、祀神、拜祖、贺冬等行事。

到了唐宋两代,祭礼更加隆重,各地都依例举行盛大的行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语。到明、清,冬至那天,各家要做汤圆,祀神祭祖,而后一家团圆,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民间习俗,冬至这天吃了汤圆,就长了一岁了。

冬至除了吃汤圆的习俗,冬至日是白天短,夜晚长的一天。还要顺应天时,尽量少外出,《内经》中讲到冬天是藏的季节,要减少活动,早睡晚起,不要瞎折腾。

冬至为什么要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的原因

1、种方式是庆祝团圆。第二种方法是吃汤圆加年,也就是大一岁。如今,汤圆也被视为团圆的象征。尤其是在南方,人们更喜欢吃甜食,所以他们会在冬至煮一壶汤圆。

2、唐宋时期有吃汤圆的习俗。冬至伊始,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这一天,妇女们早早起床准备祭祀餐,然后包上一壶饺子。当祭祀的人们回来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吃热饺子,这也意味着团圆。

3、到了明清时期,吃汤圆已经成为一种习俗。据史料记载,冬至吃汤圆就是“增年”。做了汤圆,大家都会围坐在一起吃。吃了以后,他们会长一岁,因为在古代,他们认为冬至是一年的结束,也就是说,你会长另一年。

4、由于地域异,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南方人喜欢吃饺子。但事实上,它是一样的。通过文化的发展和融合,汤圆、饺子在南北都有分布。

2021冬至节吃汤圆的来历

说到 冬至 吃什么,北方的会说要吃饺子,不然会冻耳朵的,南方的人可能要急着反驳“不,应该吃汤圆。”北方人很多都知道冬至吃饺子是为了防止冻耳朵,而南方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冬至节吃汤圆的来历,希望大家喜欢!

冬至节吃汤圆的来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的象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

冬至的含义

冬至(Winter Solst),是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如南端——曾母暗沙(北纬2°33’)这天的白昼达11小时59分,海口市约为10小时55分,杭州市为10小时12分,约9小时20分,而号称“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纬52°58‘)也7小时34分。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冬至这天开始“进九”。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比较常见的是,在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节日日期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二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 清明 一样,被称为“活节”。

节日计算 方法

冬至日期(东八区)的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

举例说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8年和2021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冬至的各地祭祖习俗

广东东莞:正月初一,大多数人家先在历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年糕)、禄堆和斋菜。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分、年龄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香烟不绝。

河南开封: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分,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罗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东北地区: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粤桂地区: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分,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

豫东地区: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分长次,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

川西地区: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肃穆的气氛。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分长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

2021冬至节吃汤圆的来历相关 文章 :

★ 2021冬至时节吃汤圆的由来

★ 2021冬至吃汤圆的由来

★ 2021年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 2021为什么会有冬至

★ 2021年冬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 2021冬至节气传说故事

★ 2021冬至的来历及传统习俗

★ 2021冬至喝羊肉汤的习俗由来

★ 2021年冬至的介绍

★ 冬至的来历与风俗

冬至吃汤圆是什么原因

冬至吃汤圆是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的象征。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南方很多地区,冬至日有吃汤圆的习俗。冬至是一年中长的一夜。据传,在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汤圆、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冬至吃汤圆的由来

来历:

远古帝尧的时候,曾命羲氏、和氏兄弟,推算日月星辰,而定岁时节气。到了周朝已有冬节,君王要在冬至日举行祭天的。至汉以后,每年冬至,都有举行祭天、祀神、拜祖、贺冬等行事。到了唐宋两代,祭礼更加隆重,各地都依例举行盛大的行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语。到明、清,冬至那天,各家要做汤圆,祀神祭祖,而后一家团圆,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民间习俗,冬至这天吃了汤圆,就长了一岁了。

冬至吃汤圆的习俗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讲究吃汤团。

冬至为什么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团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讲究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的象征。

冬至吃汤圆的来历?

冬至吃汤圆的来历的如下: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的象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据史料记载,上古的夏殷周时代,对“正月”的具体时间安排是不一样的。夏以今农历一月为正月,个节气是立春;殷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一年中的个节气为小寒;周则同样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但一年中的个节日却是从冬至开始,因此冬至这一天,也就是当年的“元旦”。

周以后,计算二十四节气,都从冬至开始,这样冬至便成了“岁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经是“正月”。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说的来头。

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历史上确有一段时间把“冬至”视为“岁首”,把冬至的前一天之夜视为“岁除”。当冬至节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呈式微之态时,原来那些习俗,便渐渐融入了后来盛行的“春节”之中了。

冬至具备“阳气始至”的特殊特点,意味着“阳气始生”,万物开始萌动。因此,在冬至日吃汤圆,又何尝不是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呢.因此长了一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冬至吃汤圆 御寒滋补又润肺,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适合在冬天食用。

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 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另外,它还能够缓解气虚所导致的盗汗、妊娠后腰腹坠胀、劳动损伤后气短乏力等症状。中医历来将汤圆视为补虚、调血、健脾、开胃之物。

来历:

远古帝尧的时候,曾命羲氏、和氏兄弟,推算日月星辰,而定岁时节气。到了周朝已有冬节,君王要在冬至日举行祭天的。至汉以后,每年冬至,都有举行祭天、祀神、拜祖、贺冬等行事。到了唐宋两代,祭礼更加隆重,各地都依例举行盛大的行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语。到明、清,冬至那天,各家要做汤圆,祀神祭祖,而后一家团圆,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民间习俗,冬至这天吃了汤圆,就长了一岁了。

冬至吃汤圆的习俗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讲究吃汤团。

以前,在农业,冬至前一两天,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应节的祭品,并准备做汤圆,先把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浆,压榨水份后,成为「圆仔米妻」在前一夜,各家大小起来,把它搓成圆仔,圆仔又分为红白两种,红的叫「金圆」,白的叫「银圆」。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合家围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的象征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