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因为什么而得名?
大致有四种来源可能:一为产地说;二为茶树品种而来;三为制茶之人名称而来;四以茶叶形态色泽而来。
武夷茶为什么被叫乌余 武夷山茶是哪里的乌龙茶代表
武夷茶为什么被叫乌余 武夷山茶是哪里的乌龙茶代表
武夷茶为什么被叫乌余 武夷山茶是哪里的乌龙茶代表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茶园主人去看快晒好的茶叶,发现那里有一条乌龙。他吓坏了,过了几天才敢回来看。茶叶在这几天太阳之下氧化,不再是以前的绿茶,但是浓香可口。主人从此叫它“乌龙茶”。
也有说发明乌龙茶制法之人名字叫苏龙(因人长得黑,人称乌龙),所以茶因人而得名。
其实乌龙茶名字应该还是来源于茶叶的形态,茶叶在晒、炒、焙加工之后,色泽乌黑,条索似鱼(比作龙)。在水中泡开,叶片似卷似曲,色泽乌青,有如乌龙入水。故而得名。不论由地名而来还是由茶树品种名而称的乌龙茶,只要制法相同的,均通称为乌龙茶,包括乌龙品种及其他品种,如铁观音、大红袍等。
一个人的名字
我要武夷山的来历
武夷山的"古闽越"、"闽越族"文化遗存是业已消逝的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
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的偏居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特征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以及占地48万m2的汉代闽越王城遗址。
在武夷山东部绝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桥板是古先民丧葬遗存,距今3000多年。棺中的棉布残片是迄今发现早的棉纺织品实物。武夷架壑船棺是现今国内发现年代久远的悬棺。因而,武夷山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悬棺葬俗的发祥地,其实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和已消逝的古闽族文化的极为珍贵资料。
占地48万m2的汉城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它是长江以南保存完整的一座汉代古城址,在创建选址、建筑手法和风格上独具一格,是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已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如日用陶器、陶制建筑材料、文字瓦当、铁器青铜器等,分别代表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体现了文明的水平,为研究汉代闽越族盛衰及江南经济文化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 朱熹(1130-1200)是继孔子之后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被钦定为的正统哲学思想,构筑了宋代至清代(13世纪至20世纪)700余年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代表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民族精神,影响远及东亚和诸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至今,国外还保留着日本朱子学、朝鲜朱子学(退溪学)等,吸引着世界上几十个的专家、学者致力于理学思想的研究。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荷兰国立莱顿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哥伦比亚、哈佛、夏威夷等地大学都开设有攻读朱子学博士学位的研究院。1982年以一来,在夏威夷、厦门、武夷山、台北召开了4次朱子理这研讨会,探讨理学文化与儒学思想的渊源关系和发展历程以及朱熹理学的现实影响。
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首不可分割的联系。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孕育、形成、发展。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直到71岁去逝,在武夷山从学、著述、授徒、生活50余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朱熹在武夷山创办的武夷精舍等书院成为当时有影响的书院,直接在武夷山受业于朱熹的学者达200多人,许多成为理学家,形成有影响的理学学派。在朱熹的影响下,历学家纷纷以传道为已任,在武夷山溪畔峰麓择基筑室,著述授徒,仅宋元间在武夷山创立书院的学者就有43位,使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历史学家蔡尚思赞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朱熹及其门人、后人在武夷山的活动,为武夷山留下极其珍贵的文化文化遗存,如书院遗址武夷精舍、有朱熹等理学家富有哲理的题刻, "逝者发斯"、"修身为本"、"智动仁静"等、有现存朱熹撰并书字数多的"武夷神道碑" 、还有朱熹创办的社仓等等。这些文化遗存,对研究朱子理学和儒学的兴衰演变以及哲学理想史都是非常珍贵的,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武夷山的来历:传说武夷山原有两个部落,部落的首领一个叫彭武,一个叫彭夷。有一次两个部落,不可开交,后来来了一位仙人,化解了矛盾,并送了一些东西,后来彭武彭夷走向友好,两个部落合名为武夷山。
好象是这样的吧,可能不是很具体,偶依稀记得一点,因为偶就是武夷山人~~
谁知道乌龙茶的起源?
. 一、茶名由来的传说.
何以“乌龙”为茶名?历史上何时出现了乌龙茶名?对此有多种说法。
1.以地名命名。早在11世纪北宋刘弁写的《龙云集》第二十八卷第十八条中,提到了乌龙茶;“今日第茶者,取壑源为上,至如日注、实峰、闵坑、双港、乌龙、雁荡、顾渚、双井、鸦山、岳麓、天柱之产,虽雀舌旗枪号品中胜绝,殆不得与壑源方驾而驰也”。当时乌龙茶采制技术尚未出现,非今之乌龙茶,只是一种以产地名称来命名的茶叶。
2.以茶树品种名命名。1937年,福安茶业改良场庄灿彰在《安溪茶业调查)中有:软枝乌龙相传百余年前(约1837年)由安溪人苏龙移植于建瓯,该地茶农认为品种优良,故而繁殖栽培,并以苏龙谐音乌龙命名茶树品种,制成品亦名乌龙茶。
3.认为乌龙茶名可能由宋代北苑龙团凤饼演变而来。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到了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制法也相应改革?,品质不断提高,香味浓郁,色泽偏乌,可能因此而标名为乌龙茶.
4.乌龙茶名称早的记载。施鸿保《闽杂记》(1857年):“建茶名品甚多,吾乡(杭州)俗则称曰武夷。闽俗亦惟有花香、小种、名种之分而已。名种上,小种次之,花香又次之。,近来则尚沙县所出一种乌龙,—谓在名种之上,若雀舌莲心之类。寻常所称者,亦不辨也。”
.二、乌龙茶的起源 .
福建是乌龙茶的原产地,因此,乌龙茶的起源,与福建茶叶生产有着历史渊源的联系。
首先说到福建产茶的历史.据记载乃始自唐代.目前能找到早的根据是陆羽《茶经》(780年)八之出:“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往往得之,其味。”建州即今建瓯县。
福建茶史,溯源应早于《茶经》问世之前.当时交通不便,茶叶非有相当时间的发展与数量是不易传播到外地去的.同时,陆羽称:“其味”,这必须有较长时间的丰富加工经验的积累过程.因此说,福建产茶历史早在7世纪,是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代或唐代以前的事。
至于乌龙茶的诞生,也像其他茶类一样,很难说清它的具体时间。但它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源远流长。应该说,它是脱胎于历史上更早的茶类,从中演化而来.循着历史进程的脉络可以看到,福建自唐有了茶叶生产以来,武夷山一直是全国瞩目的茶产地,面乌龙茶是沿袭武夷茶制法的创新。考诸历史,关于武夷茶的记载有:
唐代元和年间孙樵(806—820年)《送茶焦刑部书》:“此徒皆春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碧水丹山(指武夷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用之”。徐寅(894—898年)《谢尚书惠腊面茶》诗:“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棍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可见,当时武夷茶已作为馈赠珍品,并提到研膏、腊面的制法,说明了武夷茶的栽制更早于此时。
宋代范仲淹(989—1052年)《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苏轼(1037—1101年)《咏茶诗》:“君不见,武夷溪边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说明宋代已将武夷茶作为贡品。
元代大德六年(1320年)设置御茶园于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边,制龙团五千饼入贡。此时武夷茶已单独入贡,名声从此日渐扩大。
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徐火勃《茶考》:“山中土气宜茶,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宋元制造团饼,稍失真味,今则灵芽仙萼,香色尤清,为闽中。”于是贡额累增,崇安贡茶达470.5公斤,约占全国贡茶2011公斤的四分之一。
清代释超全(即阮文锡)《武夷茶歌》:“景泰年间(1450—1456年)茶久荒,嗣后岩茶亦渐生,山中籍此稍为利。……凡茶之候视天时,喜天晴北风吹,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陈述了当时武夷茶犹如今天乌龙茶制法中气候与品质间的关系,以及天然的花香品质特征。1717年任崇安县令的陆延灿在《续茶经》中引述王草堂的《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色青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齐片祗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扌鹿,香气发越即炒,经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这些记载与当今乌龙茶制法以及品质三红七绿的要求,是相同的。1751年,董天工《武夷山志》:“第岩茶反不甚细,……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与今天乌龙茶的采摘要有一定的成熟度,茶汤不宜红的要求,如出一辙。武夷茶自元至清,一直处于兴盛时期。史籍中留下的可贵记载,说明了乌龙茶制造技术与历史上的武夷茶制作技术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可以说,乌龙茶约肇始于16世纪的明代,盛行于清代。明代是我国制茶继往开来,在技术上有较多创新的时期,一反把茶叶碾碎或杂以其他香料的制法,以保持茶叶原有的形色香味,把绿茶蒸青改为炒青,并推动了乌龙茶等其他茶类的创立和发展。与此同时,闽南安溪在历史上选育和繁殖了不少适制乌龙蔗的优良品种,并在制造技术上精益求精,虽然缺乏较早的有关历史文献,但亦不能就此认定安溪与乌龙茶的创制无缘。
总之,福建南北茶区为乌龙茶的诞生发展,以及相继向广东、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武夷岩茶是什么乌龙茶的代表
武夷岩茶是闽北乌龙茶的代表。
武夷岩茶为半发酵的青茶(乌龙茶),以“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著称,主产区为福建武夷山,武夷山茶区坐落在福建省东北部,因此武夷岩茶也被称之为闽北乌龙茶的代表。
武夷岩茶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瑞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属乌龙茶制作,区别于乌龙茶追求鲜爽的轻发酵轻焙火、安溪乌龙茶追求花香的深发酵低焙火,采用深发酵重焙火做法。
饮茶方法
夷岩茶的冲泡,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掾,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开汤第二泡香才显露。
茶汤的香气自口吸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的 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 ”。武夷岩茶的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
茶条壮结、匀整,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背”。泡汤后叶底“绿叶镶红边”,呈三分红七分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