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乡有没有生态农业模式?说说它属于那种生态农业模式,简单介绍一下它的良性

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将一二三产业结合,平衡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最终达到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是什么)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是什么)


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是什么)


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是什么)


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是什么)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

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3、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包括:牧区减牧还草模式、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模式、南方山区种草养畜模式、沙漠化土地综合防治模式、牧草产业化开发模式。

4、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术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或组分的复合生产模式(所谓接口技术是指联结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连接技术,如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饲草,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其中利用秸秆转化饲料技术、利用粪便发酵和有机肥生产技术均属接口技术,是平原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平原农区是我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和畜产品乃至蔬菜、林果产品的主要产区,进一步挖掘农林、农牧、林牧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能力,对于我国的食物安全和农业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包括:“粮饲-猪-沼-肥”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林果-畜禽”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5、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

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采用传统农业的间、套等种植方式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合理充分地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6、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达到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生产优质的畜产品。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的特点是在畜牧业全程生产过程中既要体现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清洁生产工艺,从而达到生产优质、无污染和健康的农畜产品;其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饲料基地、饲料及饲料生产、养殖及生物环境控制、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畜牧业粪便循环利用等环节能够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生产过程。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

包括:综合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生态养殖场产业开发模式

7、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按生态规律进行生产,保持和改善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保证水体不受污染,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网结构合理的一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种模式及配套技术。

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池塘混养是将同类不同种或异类异种生物在人工池塘中进行多品种综合养殖的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生物之间具有互相依存、竞争的规则,根据养殖生物食性垂直分布不同,合理搭配养殖品种与数量,合理利用水域、饲料资源,使养殖生物在同一水域中协调生存,确保生物的多样性。

包括:鱼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鱼与渔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

8、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

我国丘陵山区约占国土70%,这类区域的共同特点是地貌变化大、生态系统类型复杂、自然物产种类丰富,其生态资源优势使得这类区域特别适于发展农林、农牧或林牧综合性特色生态农业。

包括:“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生态经济沟模式与配套技术、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与配套技术、生态果园模式及配套技术。

9、设施生态农业及配套技术

设施生态农业及配套技术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10、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4种模式。

生态农业有哪些形式

1、时空结构型。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等。

2、食物链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系统中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3、时空食物链综合型。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生态养殖模式有哪些?

(1)特种野猪—鱼—草在鱼塘和小型水库旁建造特种野猪养殖场。按一亩水塘三头特种野猪的比例养殖,过多过少都不利于养鱼生产。野猪的粪尿及清洗圈舍的污水直接排放到鱼塘和小型水库,滋养水质,增加浮游生物,供应鱼采食生长。

当鱼收获后,清空鱼塘底泥用于肥田。在田里种草,由于鱼塘底泥肥力强,饲草产量高,一亩草可供8~10头特种野猪食用,节省了大量的粮食。同时,也使特种野猪肉变得细腻鲜嫩,香味浓郁。这种既能降低成本也能保护环境的生产优质野猪肉的生产方式,应该大力推广使用,也是特种野猪发展的一个方向。(2)特种野猪—沼气—菜大棚菜生产普及全国各地,成为农民致富的好项目。尤其城市附近的郊区,更是蓬勃发展。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条件,把特种野猪养殖场建在蔬菜生产区。种菜的农民自家小量饲养,也可以直接把圈舍建在蔬菜大棚内。把沼气池建在圈舍内,这样既能节约大棚的利用空间,也能充分利用大棚的温度使冬季也能充分利用猪粪发酵产生沼气,供做饭和照明用。

小规模饲养场还可以把圈舍建在大棚的一角,把沼气池建在圈下面,上面用于养野猪,下面用于粪尿的发酵。可以用沼气烧水,做饭,照明。沼液、沼渣用于种菜,种植鲜食蔬菜,如鲜食黄瓜、西红柿、青菜等。用沼液、沼渣种菜,既减少农的残留,也能极大的改变蔬菜的口感。使蔬菜既安全卫生,口味又好,适应供应大型超市和宾馆、饭店。价格相应比用化肥生产的蔬菜要高出一倍。

这种生产模式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蔬菜农的污染,提高蔬菜的品质,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生产真正的有机蔬菜的方法。(3)特种野猪—沼气—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果品消费水平逐日俱增。在水果消费的同时,对果品的安全性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苹果和梨的生产中,为防止农残留,普遍采用套袋技术,减少了农的残留,保证了果品的安全性,但对果品的品质和口感上改变不大。由于目前果农在种植中普遍使用化肥作为肥料,农家肥使用很少,很难改变果品的口感。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果农可以在果园旁小规模饲养特种野猪,利用管理果园的空闲时间采食野草,野菜喂猪,还可利用果园的空地种植饲草来喂猪。然后利用野猪粪尿发酵产生沼气,利用沼液、沼渣喂果树,改变果品的品质。

尤其对大樱桃、苹果、梨的种植果农来讲,沼液和沼渣对果品品质的改变非常明显。用沼液和沼渣生产的大樱桃平均比用化肥生产的大樱桃每市斤高出5元多,每亩可增加5000多元的收入。而且在市场上非常好销售,供不应求。尤其在城市近郊的观光农业中,通过顾客的观看、采摘更能极大的增加经济效益。

对于特种野猪专业户来讲,如果把野猪圈舍建在水果种植区,建沼气池,把沼液、沼渣给果农,也是一个增加效益的好办法。这样既保证猪场的良好环境,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还能增加经济效益。

1、特种野猪—鱼—草在鱼塘和小型水库旁建造特种野猪养殖场。按一亩水塘三头特种野猪的比例养殖,过多过少都不利于养鱼生产。野猪的粪尿及清洗圈舍的污水直接排放到鱼塘和小型水库,滋养水质,增加浮游生物,供应鱼采食生长。当鱼收获后,清空鱼塘底泥用于肥田。在田里种草,由于鱼塘底泥肥力强,饲草产量高,一亩草可供8~10头特种野猪食用,节省了大量的粮食。同时,也使特种野猪肉变得细腻鲜嫩,香味浓郁。这种既能降低成本也能保护环境的生产优质野猪肉的生产方式,应该大力推广使用,也是特种野猪发展的一个方向。

2、特种野猪—沼气—菜大棚菜生产普及全国各地,成为农民致富的好项目。尤其城市附近的郊区,更是蓬勃发展。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条件,把特种野猪养殖场建在蔬菜生产区。种菜的农民自家小量饲养,也可以直接把圈舍建在蔬菜大棚内。把沼气池建在圈舍内,这样既能节约大棚的利用空间,也能充分利用大棚的温度使冬季也能充分利用猪粪发酵产生沼气,供做饭和照明用。小规模饲养场还可以把圈舍建在大棚的一角,把沼气池建在圈下面,上面用于养野猪,下面用于粪尿的发酵。可以用沼气烧水,做饭,照明。沼液、沼渣用于种菜,种植鲜食蔬菜,如鲜食黄瓜、西红柿、青菜等。用沼液、沼渣种菜,既减少农的残留,也能极大的改变蔬菜的口感。使蔬菜既安全卫生,口味又好,适应供应大型超市和宾馆、饭店。价格相应比用化肥生产的蔬菜要高出一倍。这种生产模式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蔬菜农的污染,提高蔬菜的品质,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生产真正的有机蔬菜的方法。

3、特种野猪—沼气—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果品消费水平逐日俱增。在水果消费的同时,对果品的安全性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苹果和梨的生产中,为防止农残留,普遍采用套袋技术,减少了农的残留,保证了果品的安全性,但对果品的品质和口感上改变不大。

本条内容来源于:农业出版社《物种资源检验鉴定》

农业生态园的有哪几种模式?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塘”农业模式

珠江三角洲中部的一些低洼地区,常年积水不退。劳动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 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 养,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2.“台田—鱼塘”模式

黄淮海平原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科技工作者“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即台田—鱼塘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台田—鱼塘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3.“山区农业”模式

在地形变化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区,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立体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业的农业生产方式。

例如,浙江南部出现了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鱼、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从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水果、毛竹、茶叶和发展用材林的经营方式。这样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持了水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4.“庭院经济”模式

利 用庭院零星土地、阳台、屋顶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工业的综合经营。例如,四川彭县楠木乡的一位农民,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了2米深的水池,同院外水 沟相通,池内放养2000多尾鱼苗,池上搁鸡笼养母鸡,鸡粪落入池中作为鱼的部分饵料,鸡笼之上搭个葡萄架给鸡遮荫,这样获得蛋、鱼、葡萄三丰收。

5.“留民营”模式

大兴县留民营村是世界的生态农业新村,该地以秸秆、米糠、麸皮等作饲料搞饲养,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作生活燃料,沼气池的废渣 送回鱼塘,或者送至农田。这样既提高经济效益,又增加农田有机质的含量,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6.“水田农业”模式

广西与浙江中南部等地区形成的稻—萍—鱼共生模式,既在水田中起垄,垄上种稻,垄下水中养萍养鱼,形成立体农渔业的生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