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第18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我国Internet上网计算机、用户人数、用户分布、信息流量分布、域名注册等方面情况的统计信息,对和企业动态掌握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提供决策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97年,经原信息办和 IC工作委员会研究,决定由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联合四个互联网络单位来实施这项统计工作。IC于1997年11月、1998年7月和1999年1月分别发布了“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统计报告发表后,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用户广泛引用,并且不断有用户要求IC提供新的统计报告。

cnnic1997报告 cnnic44次报告cnnic1997报告 cnnic44次报告


cnnic1997报告 cnnic44次报告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统计我国Internet上网用户数量、上网计算机数量、域名注册数量及分布、各个互联网络出口带宽以及站点数量;通过网上联机调查对我国上网用户的分布、基本情况和特征等方面做出概况性的统计分析;通过网上联机调查来了解我国上网用户对Internet的使用情况和行为习惯以及对有关热点问题的看法和倾向。 统计参照惯例,采用网上计算机自动搜寻、网上联机调查等方法。

我国域名"cn"是什么时候正式登陆注册的?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IC)是经主管部门批准,于1997年6月3日组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行使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 1994年5月21日 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域名(CN)在国内的设置。 1997年11月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发布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62万人,CN册的域名4066个,站点1500个,出口带宽18.64Mbps。 1998年7月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发布了第二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8年6月30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54.2万台,上网用户117.5万人,CN册的域名9415个,站点3700个,出口带宽84.64Mbps。 1999年1月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发布了第三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8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74.7万台,上网用户数210万,CN册的域名18396个,站点5300个,出口带宽143M256K。 你说呢,应该能猜个大概;了吧

希望采纳

帮我回答一道讨论题 越详细越好~`急!!!

1997年1月1日,《日报》主办的网进入互联网络,这是开通的家重点宣传网站。

1997年6月3日,科学院在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组建了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

1997年11月,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发布了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CN册的域名4066个,站点约1500个,出口带宽25.408M。

1998年6月,CERNET正式参加下一代IP协议(IPv6)试验网6BONE。

1999年1月,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发布了第三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8年12月31日,共有上网计算机74.7万台,上网用户数210万,CN册的域名18396个,站点约5300个,出口带宽143.256M。

1999年7月12日,中华网在纳斯达克首发上市,这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个上市的概念网络公司股。

2000年1月18日,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发布第五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9年12月31日,共有上网计算机350万台,上网用户数约890万,CN册的域名48695个,站点约15153个,出口带宽351M。

2000年3月30日,互联网交换中心开通。

2000年11月7日,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中文域名注册系统全面升级,推出“.”、“.公司”、“.网络”为后缀的中文域名服务。

2001年12月20日,十大骨干互联网签署了互联互通协议,意味着网民此后可以更方便、通畅地进行跨地区访问。

2002年1月15日,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发布第九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254万台,上网用户数约3370万,CN册的域名12.7万个,站点约277100个,出口带宽7597.5M。

2002年10月26日-31日,全球互联网地址、域名管理机构互联网络名字与编号分配公司(I CANN)在上海举办会议,这是ICANN会议次在举行。

2003年1月16日,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发布第十一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共有上网计算机约2083万台,上网用户数约50万,C N册的域名17.9万个,站点约37.1万个,出口带宽9380M。

2003年6月26日,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家、中科院研究员钱华林当选ICANN理事。这是专家次进入全球互联网地址与域名资源决策机构的管理层。

2004年3月4日,手机服务供应商“”在美国纳斯达克首次公开上市,成为完成I P O的专业S P(服务提供商)。此后,TOM互联网、盛大网络、腾讯公司等网络公司在海外纷纷上市。

2004年12月23日,域名“.C N”的IPv6地址成功登录到全球域名根,标志着CN域名接入IPv6网络,支持IPv6网络用户的.CN域名解析,这表明域名系统进入下一代互联网。

2005年1月,C公布了《第十五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4年12月31日,网民人数达到了9400万。

2005年5月16日至18日,《财富》全球年会在召开。eBay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梅格·惠特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9年,的网民数量将会超过美国。5到10年内,电子商务市场将成为成功网络经济的良好诠释。

2005年5月26日,微软正式宣布在推出全新的MS N门户网站和MSN Messenger即时通讯标签服务。此举标志着微软MSN今后将正式开始向的互联网、门户、传媒等核心领域扩张。

2005年7月21日,互联网信息中心(IC)发布《第十六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达到1.0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9%。

2005年8月5日,国内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个交易日以122美元收盘。

2005年8月11日,互联网并购案诞生——阿里巴巴和雅虎在宣布双方已签署合作协议。阿里巴巴收购雅虎全部资产,同时获得雅虎10亿美元投资。

2006年1月17日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发布《第十七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上网用户总数为1.11亿人。目前,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位居世界第二。域名注册量也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09万,成为国内用户注册域名的,稳居。上网计算机数达到4950万台,网络出口带宽达到136106M,网站数达到69.4万个。I P地址总数达到7439万个,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

国内计算机早是在哪一年连接上了互联网?

网络十年大记事

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举行。会前,科学院副胡启恒代表中方向美国科学基金会(NSF)重申连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认可。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被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此事被中

国界评为1994年十大科技之一,被统计公报列为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4年5月21日,在钱天白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域名(CN)的设置,改变了的CN域名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由钱天白、钱华林分别担任CN域名的行政联络员和技术联络员。

1996年3月,清华大学提交的适应不同和地区中文编码的汉字统一传输标准被IETF通过为RFC1922,成为国内个被认可为RFC文件的提交协议。

1997年1月,原信息化工作小组办公室正式组建IC专家组。成员包括:胡启恒、钱天白、何德全、曲成义、钱华林、吴建平、刘韵洁、马如山、张兴华。胡启恒院士为专家组组长,钱天白任副组长。专家组负责我国域名体系和域名管理办法的研究,开展IC的筹备工作。

1997年5月30日,信息化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授权科学院组建和管理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授权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与IC签约并管理二级域名。

1997年6月3日,受信息化工作小组办公室的委托,科学院在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组建了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行使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同日,信息化工作小组办公室宣布成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工作委员会。

1997年11月 IC发布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62万人,CN册的域名4066个,站点1500个,出口带宽18.64Mbps。

2000年9月25日,发布《中华电信条例》,这是部管理电信业的综合性法规,标志着电信业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同日,公布施行《互联网信息办法》。

2001年9月7日,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该调查是受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委托,由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及信息资源管理南京研究基地一起开展,这是首次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01年4月30日,互联网络的域名总数为692490个,网站总数为238249个,网页总数为159460056页;在线数据库的总数为45598个。

2004年1月 IC发布第十三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3089万台,上网用户7950万人,跃居世界第二,CN册的域名340040个,站点595550个,出口带宽27216M

我国网民数达到了多少?居世界第几?

『时评』网民数居世界是喜是忧 2008年07月26日 09:17

从1997年IC(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次发布的网民数62万,到今天的第十二次发布网民数达到2.53亿。这是近日由IC在京发布的《第22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出来的数据。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位(详见7月24日新华网)。

网民数量的飞速增多,显然,在近期给我们不管是小到个体,还是私营企业,甚至大到,乃至对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都起到了相当程度上的积极作用。但是,尽管如此,笔者还是以为,看待网民数的飞速增长,不妨多个心眼。更何况,它的负面作用并不是没有显现出来。

首先,该《报告》显示,网民数的学历结构是这样的,初中学历占到23.6%,高中学历占到39.0%。那这些网民是走上了的呢,还是在读的学生?如果是在读的学生,事实上这部分人也只能更多的是在读的学生。试问有多少走上的初中学历的人还天天泡网络?那么,其负面作用就是可以想见的。首先,就是对他们学习的影响;其次,就是对汉语言文字发展的影响。

长期使用电脑而很少写字的人都会有这个感觉,平时很熟悉的汉字,如果要自己写出来的话,会变得相当困难,尤其是一些笔画较多的字。长此以往,人们会变得陌生自己文字的结构,汉字就将不再是方块字,而是变成一个个铅字,打印字。很难见得到的书法就更会是在电脑高普及率的情况下,变成一种稀罕的绝活了。

其次,该《报告》显示,网民中女性比例上升到46.4%,比2007年底上升了3.6个百分点。而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中,五个影响都或多或少跟女性有关。直接有影响的如,诱发孕妇、不育、畸胎等病变;使女性生理功能下降,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这样的影响,不仅对女性本身造成伤害,更是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第三,该《报告》还显示,网络应用使用率中网络游戏类的网民数是14746万人。俗话说,玩物丧志,说的就是一些人如果不务正业的话,一辈子就要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网络游戏虽然在商业化炒作中变成了一种益智游戏,但是,并不能改变它本质上的内容(它不是一种谋生的工具)。而在网吧里能看到有多少人是在玩游戏,就算是在家庭,也有很多人是在玩游戏,如果年轻人还痴迷于网络游戏,那势必将影响到他一生的健康发展。

网民数的飞速增长,一方面确实显示了我们经济实力的提高,通过网络也能使很多人摆脱信息闭塞的落后局面,让信息更加畅通无阻,让言论更加自由和真实,但种种网络发达的好处后面,还是多少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对此,不能得意忘形,更是不能忽视其负面作用!

我国网民数达2.53亿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

二点四一亿,去年时是世界第二,今年上半年到了世界了

2.3yi di 1

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发展简史

首次发布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IC于1997年11月发布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并形成半年一次的报告发布机制。今年正值IC成立15,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也连续开展15载,30次统计报告描绘互联网络的宏观发展状况,忠实记录了互联网络发展脉络。十五年来,IC互联网研究以服务广大网民为己任,跟随互联网发展的步伐,见证了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 第34次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手机上网比例首超传统PC,各类网络应用发展势头良好 2014年7月21日,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在京发布第34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2014上半年,网民对各项网络应用的使用程度更为深入。移动商务类应用在移动支付的拉动下,正历经跨越式发展,在各项网络应用中地位愈发重要。互联网金融类应用次纳入调查,互联网理财产品仅在一年时间内,使用率超过10%,成为2014年上半年表现亮眼的网络应用。

我国具体人数是多少

IC次公布《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是在1997年,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互联网用户人数是62万,此后每年统计和公布两次。1998年上半年,互联网用户达到117.5万,这一年的12月31日就达到210万,几乎翻一番;1999年6月底400万,1999年12月底890万,每半年翻一番的趋势形成;进入2000年,伴随全球互联网发展的,上网用户人数继续迅猛增长,截止到6月31日达到1690万人,相比上一年同期翻两番有余。但是,2000年下半年就显示出增长趋缓的迹象,比上半年只增长了560万人。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互联网用户人数达到2650万,比2001年1月的2万增长了400万人。 目前网民的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美国有一亿多网民,有0万网民。网络人口2001年底将达3500万,比2000年底止2万人成长56%。 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互联网用户将在2001年底突破或接近3000万,2002年底至少突破3500万。 以下是笔者在MICROSOFT OFFICE EXCEL下对网民增长数据的处理结果: 网民呈指数增长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实力的增长,同时上网费用的下降:的电信事业的迅速发展,电信基础设施得以大幅改善,同时电子及通信产品制造业已经成为支柱工业,为上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教育事业在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在迅速普及。 然而,网民的数量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相对数量(网民占人口的比例)与发达还是有很大的距。据信息研究机构JUPITERMMXI日前公布的统计数字,挪威的全国人口中每个月都上网的人数比例已达到63%,丹麦上网人数比例达36%,美国上网率超过50%,瑞典29%,英国25%,德国18%,法国14%,意大利13%,西班牙9%。整体而言,2000年全球约有4亿人每天在使用互联网,预料到2005年将超过10亿人。的Strategis公司经过调查,在美国,互联网用户人数已达到一亿,现在美国有半数的在使用互联网。据日本2001年06月30日发表的《2001年因特网》提供的统计,截止2001年2月底,日本共有网民3263.6万人,比去年增加1937.9万人。预测,到今年年底,日本网民人数将增加到3628万。 按照传播学界的共识,当一种媒介的使用者人数超过总体的20%亦即 1/5以上,它就跨越了“普及”的门槛。以美国为例,为达到这一标准,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而网络只用了5年。根据传播学中的“扩散S曲线理论”,当一种新产品或服务在其潜在市场中占据10~25%份额之际,扩散率就将急剧上升。 此外,手机正在成为媒体工具,促使网民数量的飞速增长。短短几年,在,手机的使用不仅已经大普及,而且手机的功能也大扩充,它已由初单一的双向语音通信工具,变成媒体信息的接收端和个人信息的发送端。据日本2001年06月30日发表的《2001年因特网》提供的统计,在日本的3000多万网民中,就有652.5万人是利用手机同因特网联网的。使用手机联网的家庭已经超过利用电脑联网的家庭。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和手机功能的增强及扩大,手机新品不断推出,将使其媒体工具的特性越来越彰显,它不仅是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工具,而且是记者及时快速传递信息的利器。由于移动用户已经居世界,能够上网手机的大量使用,将极大地促使网络的普及。 在的经济领域,有所谓的“2000万现象”:彩电、冰箱、空调等均在用户数量达到2000万以后迅速走向大众化,手机的普及更加印证了“2000万用户往往会带来雪崩效应”的观点。网络自突破2000万用户后开始向低收入、女网民倾斜,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但是,从去年开始的全球新经济不景气反映到网络发展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这一进程,使网络的大众化没能像手机、彩电那样直接带来用户数量的猛增。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的数据显示,在网民中,男性远多于女性。但是,我们通过历次数据的对比及海外的数据分析,发现,网络受众的性别比例趋向平衡。 1997年10月IC调查结果显示,用户中,男性占87.7%,女性占12.3%。但随后的调查显示性别比例逐步趋向平衡,到2001年7月IC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占61.3%,女性占38.7%。女性网民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男性,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来自的互联网统计机构iamasia公布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大中华区经常使用互联网人数达2400万人,其中女性超过了1000万人。在发达,女性网民的数量已经与男性网民持平或超过了后者。据日本2001年06月30日发表的《2001年因特网》提供的统计,在日本网民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61.2%和38.8%。美国Nielsen//NetRatings公司2001年6月16日发布的新研究报告称,美国互联网用户当中的女性人数近日益增加。调查显示上个月女性已占美国网民人数中的51.7%;加拿大的女性互联网用户也超过了互联网用户的半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新加坡和地区的女性网民比例分别为48%、46%、45%、44%、42%、41%。 在网络发展的初期,网民的年龄集中在20—35岁之间。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受众的年龄分布正在趋于平衡。尤其是,2000年7月以来统计表明,18岁到24岁,25岁到3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上网人数比例在持续下降,18岁到24岁上网人数的比例2000年7月是46.77%,2001年1月减少到41.18%,而现在只占36.8%;25岁到30岁的上网人群2000年1月占33%,2001年1月底降低到19%,现在进一步降低到16.1%。网民年龄层次分别向两个方向延伸。今后互联网将不是年轻人的专有,只要有符合需求的信息及合理的收费,用户群体必将向各年龄段延伸。 国外的调查研究也显示了网络受众年龄分布的平衡化趋势。据互联网调查公司Jupiter Media Metrix2001年 5月14日发布的研究报告,2000年一年全球网民中增长速度快的两个年龄段分别为18至24岁以及55岁以上的用户。在2000年4月到2001年4月期间,55岁以上的网民人数增加了33个百分点,18到24岁的网民人数也增加了32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各个年龄段的网民人数平均增加19个百分点。 尽管25到34岁的网民占全球网民人数的部分,但18到24岁再加上55岁以上网民的人数总和截止2001年4月已超过25到34岁的网民数量550万人。 以往,在网民中未婚者居多数,但是,从新的调查结果来看,未婚者与已婚者的比例也在趋于平衡。例如,1999年7月IC调查显示的用户的婚姻状况:未婚占63%,已婚占37%;而 2001年7月IC调查显示的用户的婚姻状况:未婚占58.5%,已婚占41.5%。未婚者在网民中所占比例在缩小,未婚者与已婚者的比例在日趋接近。